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基礎設施的技術政治
techno-politics of infrastructure 
開課學期
112-2 
授課對象
工學院  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王志弘 
課號
BP7186 
課程識別碼
544 M477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五3,4,5(10:20~13:10) 
上課地點
工綜313 
備註
外系人數限制:3人。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15人
外系人數限制:3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基礎設施(infrastructure)是都市發展的條件、成果,以及象徵性展現。道路、橋梁、電訊、電力、天然氣、供水和排水等技術系統和都市服務,不僅支持著城市的順利運轉,構成都市景觀,還是社會關係與過程的環節、經濟發展和財務投資的重點,也是政治爭議及慾望投射的焦點。因此,基礎設施作為都市功能和都市形式的承載體,不僅是生活支持網絡的骨幹,也是「都市意義」(urban meaning)(都市的結構性運作邏輯)及其有效運轉的重要基礎。再者,供應人類需求的基礎設施,也蘊含了人與自然的互動與共構,或者說,涉及了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擷取、改造、輸送、想像及仰賴。
於是,基礎設施是探討現代性、都市性、技術發展,以及人與自然之關係的重要媒介。它是生產和遞送必要物質、財貨與服務之持續流動的人造環境與過程的網絡。基礎設施的核心特質為系統、網絡、連結、循環、流動,自然也藉此轉化而與人類社會產生關連,乃至於共構共生。因此,基礎設施乃社會-自然的技術複合體,構成人類生活的環境或氛圍,更是人類之社會-物質存有與流變(social-material ontology and becoming)的關鍵部分。
本課程介紹晚近英語學界有關基礎設施的新研究取向,亦即超越狹隘的工程、科技、財務和管理觀點,以政治、社會、文化和物質為探討重點,考察基礎設施所體現的技術與社會、人類與自然、知識與實作的關係。本課程首先介紹基礎設施、現代性和技術政治等概念,然後研讀特定個案研究,包括核電、電力網、數位基礎設施、地下管線、供水設施、運河、水壩、道路等。最後,本課程並延伸論及基礎設施的僵固性、時間性、不完整性、基礎設施的文化再現、人體(行動)與基礎設施,以及基礎設施的破壞、失靈和維護等議題。 

課程目標
本課程目標在於令修課者 (1) 掌握基礎設施之技術政治的重要理論和經驗研究成果;(2) 通過閱讀、報告、討論和實際課題研究,學習運用既有理論概念來探討基礎設施政治議題;(3) 通過實際基礎設施議題的探討和掌握,摸索與既有理論取向對話的可能性。 
課程要求
■適合對象:碩士班二年級以上與博士班學生。
■課程要求:
盡力閱讀課程材料,勇於發問,勤於出席。修習者的投入與表現,對本課程能否順利運作非常重要。本課程採取講演和討論課(seminar)並行方式,每次上課由教師講授和提示重點,並由參與者分配導讀該週的閱讀材料,每篇文章報告時間,必須控制於十五分鐘,盡量留時間發問和討論,探討能跟理論概念對話的經驗議題。報告者必須提交摘要(必須包含三百字以內之摘述,主要論點和論證邏輯之說明【配合論證圖示】,以及評論和問題)。
沒有分配到當週閱讀材料導讀的同學,則需繳交針對某一篇或全部閱讀材料的讀書心得和提問,至少一頁。旁聽的同學,不需分配閱讀材料的導讀,也不必繳交作業,但必須每堂課繳交讀書心得與提問。

■摘要寫作要點:
書面摘要必須於首頁列明報告文獻書目(APA格式)、日期、報告人,先有三百字摘要,述明整篇文章的問題意識和主要論點。然後是經過消化的、條理分明的內容概述。換言之,不宜逐段摘譯,最好是整理出文中討論的主要問題,以及作者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或爭辯,建議以圖表方式整理出主要的論證架構,也可以搭配一些圖片,譬如說作者照片、書影或文中提到的人物和事件圖片。如果直接引述文中語句或段落,必須以不同字體清楚標示,並加註頁碼。最後,必須針對文獻內容提出問題,或是可供延伸討論的經驗議題。
書面摘要和提問討論單,必須於當日九點以前,上傳至NTU Cool的本課程網頁之每週討論區。

各項報告須準時繳交,遲交一天扣三分(以扣除三十分為上限),但期末報告不可遲交。繳交時間明定於各週進度中。各項作業須符合學術倫理規範,不可以有代寫、抄襲、引用不全等行為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本課程的設計份量,需要修課者在課堂外花費四倍以上的時間,也就是3 X 4=12個小時,包括閱讀教材、與同學討論、撰寫摘要或讀書心得及提問的時間。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 
指定閱讀
■主要教材(專書部分):
Barry, Andrew (2013) Material Politics: Disputes along the Pipeline. New York: John Wiley & Sons.*
Björkman, Lisa (2015) Pipe Politics, Contested Waters: Embedded Infrastructures of Millennial Mumbai. Durham: Duke University Press.*
Carse, Ashley (2014) Beyond the Big Ditch: Politics, Ecology, and Infrastructure at the Panama Canal. Cambridge, MA.: The MIT Press.*
Graham, Stephen and Simon Marvin (2001) Splintering Urbanism: Networked Infrastructures, Technological Mobilities and the Urban Condition. London: Routledge.*
Graham, Stephen (ed.)(2010) Disrupted Cities: When Infrastructure Fails. New York: Routledge.*
Graham, Stephen and Colin McFarlane (eds.)(2015) Infrastructural Lives: Urban Infrastructure in Context. New York: Routledge.
Harvey, Penny and Hannah Knox (2015) Roads: An Anthropology of Infrastructure and Expertise. Ithaca, NY.: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.
Hecht, Gabrielle (2009) The Radiance of France: Nuclear Power and National Identity after World War II. Cambridge, MA.: The MIT Press.*
Hommels, Anique (2005) Unbuilding Cities: Obduracy in Urban Socio-technical Change. Cambridge, MA.: The MIT Press.
Luque-Ayala, Andrés and Jonathan Silver (eds.) (2016) Energy, Power and Protest on the Urban Grid: Geographies of the Electric City. Abingdon, Oxon: Routledge.
Marvin, Simon, Andrés Luque-Ayala and Colin McFarlane (eds.)(2016) Smart Urbanism: Utopian Vision or False Dawn. London: Routldge.*
Misa, Thomas J., Philip Brey, and Andrew Feenberg (eds.)(2003) Modernity and Technology. Cambridge, MA: The MIT Press.*
Sneddon, Christopher (2015) Concrete Revolution: Large Dams, Cold War Geopolitics, and the US Bureau of Reclamation. Chicago: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.*
 
參考書目
■參考書目
Allen, Michael Thad and Gabrielle Hecht (eds.)(2001) Technologies of Power: Essays in Honor of Thomas Parke Hughes and Agatha Chipley Hughes. Cambridge, MA: The MIT Press.
Easterling, Keller (1999) Organization Space: Landscapes, Highways and Houses in America. Cambridge, MA: The MIT Press.
Graham, Stephen and Simon Marvin (1996) Telecommunications and the City: Electronic Spaces, Urban Places. London: Routledge.
Guy, Simon, Simon Marvin, Will Medd, and Timothy Moss (eds.)(2011) Shaping Urban Infrastructures: Intermediaries and the Governance of Socio-Technical Networks. London: Earthscan.
Harvey, Penny, Casper Bruun Jensen and Atsuro Morita (eds.)(2017) Infrastructures and Social Complexity: A Companion. Abingdon, Oxon: Routledge.
Heathcott, Joseph (ed.)(2022)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Infrastructure Design: Global Perspectives from Architectural History. New York: Routledge.
Högselius, Per, Anique Hommels, Arne Kaijser and Erik van der Vleuten (eds.)(2014) The Making of Europe's Critical Infrastructure: Common Connections and Shared Vulnerabilities. Basingstoke: Palgrave Macmillan.
Hughes, Thomas Parke (1983) Networks of Power: Electrification in Western Society, 1880-1930. Baltimore: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.
Hughes, Thomas Parke (2005) Human-built World: How to Think about Technology and Culture. Chicago: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.
Maurer, Noel and Carlos Yu (2011) The Big Ditch: How America Took, Built, Ran, and Ultimately Gave Away the Panama Canal. Princeton, NJ: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.
Norton, Peter D. (2008) Fighting Traffic: The Dawn of the Motor Age in the American City. Cambridge, MA: The MIT Press.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期末報告 
45% 
以特定都市與區域之基礎設施為主題的學術論文一篇,必須以經驗材料為基礎,運用本課程提到的概念來協助分析。該經驗現象可以位於台灣或其他國家,也可以是歷史材料。該項作業的具體題目,必須事先與教師商議,並撰寫一份期末報告計畫書,說明問題意識、相關文獻和研究方法等(約三頁)。學期中先繳交初稿,經教師批閱後,於學期最後一週繳交完稿,並準備課堂口頭報告。期末報告的規格和排版必須符合學術要求,可參照《台灣社會學刊》或《台灣社會學》的格式。完稿必須包含中英文題目、中文摘要和關鍵詞等項目;字數以兩萬字為度(一萬五千字至兩萬五千字)。期末報告計畫書佔5%,期末報告初稿佔20%,期末報告完稿佔15%,期末簡報檔與口頭報告佔5%,合計45%。 
2. 
平時表現 
55% 
包含出席狀況、課堂口頭報告和討論、書面摘要,以及課程網頁提問討論等表現,合計55 %。 
 
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
 
上課形式
提供學生彈性出席課程方式
作業繳交方式
學生與授課老師協議改以其他形式呈現
考試形式
其他
由師生雙方議定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23  課程介紹:何謂基礎設施? 
第2週
3/1  基礎設施、技術與現代性 
第3週
3/8  大型技術系統(LTS)、社會技術轉型與多層次視角(MLP) 
第4週
3/15  技術物政治、技術政治體制、基礎設施政治、國族認同 
第5週
3/22  碎裂都市論:網絡化基礎設施、技術移動性與都市狀況 
第6週
3/29  都市電網的能源、權力與抗議
繳交期末報告計畫書 
第7週
4/5  電子/數位基礎設施;智慧城市
清明節放假,自修 
第8週
4/12  水基礎設施的技術政治 
第9週
4/19  管線政治,爭議水體 
第10週
4/26  自然生態的基礎設施化;多物種基礎設施 
第11週
5/3  道路基礎設施、專業技能與使用的人類學 
第12週
5/10  基礎設施的僵固性、時間性、不完整性、垂直性
繳交期末報告初稿 
第13週
5/17  基礎設施的文化再現與社會想像 
第14週
5/24  活的基礎設施:人、行動、身體與私密性 
第15週
5/31  基礎設施的允諾、失敗與維護 
第16週
6/7  期末報告發表會 準備簡報檔做12分鐘口頭報告。
繳交「期末報告完稿」